macro markets巨汇:对于人民币汇率的短期波动 中国企业承受能力已经大为增强
【macro巨汇网外汇资讯】-中国企业对于人民币即期汇率的短期波动,承受能力已经大为增强。彭博基于中国外汇市场数据的分析,支持了这一结论。
目前,中国企业在外汇市场进行结售汇交易的规模,仅占同期跨境收付款规模的一半不到,企业对外汇即期市场的依赖程度降至历史低位。
彭博将外汇局公布的银行代客结售汇、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数据按季度加总计算显示,2010年以来二者比值从超过65%的高位震荡下降,目前降至45%左右的有数据以来新低。考虑结售汇统计纳入了少量远期履约交易,企业对即期市场的实际依赖更低。
“市场汇率暴露风险降低,是人民币汇率破7之际市场表现相对淡定的一个原因,”曾担任外汇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的管涛在接受彭博采访时指出,这一趋势显示企业抗风险能力增强,亦有助平抑汇率波动。
管涛分析,企业主动管理外汇风险的能力增强,主要通过两方面实现。一是企业扩大自身外汇存款蓄水池,通过低买高卖和直接使用外汇支付降低成本;二是更多使用人民币跨境支付,二者均实现了对即期汇率风险的自然对冲。
中国央行数据显示,过去十年来中国境内非金融企业外币存款余额大幅增加,从2009年末的1132亿美元,猛增至2018年初的峰值4764亿美元,此后随着人民币汇率走弱,降至目前的3700亿美元左右。
“以前汇率缺乏弹性,兑换成本可以忽略,或者赌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很多企业会将外汇收入先结汇,需要对外支付时再购汇;而现在汇率不好预测,企业更多采取自然对冲手段,来节约兑换成本,”管涛说。
外汇局数据显示,2019年前11个月,银行代客涉外收付中人民币收付的占比达到29.82%,仅低于2015年8.11后的峰值水平(当时人民币跨境支付一度成为资金外流漏洞);2010年末这一比重仅为3.57%。
据SWIFT统计,人民币在国际支付货币中的排名从2010年10月的第35位一度抬升至2015年8月的第4位,此后长期稳定在5-6名。
中国央行上周五在人民币国际化工作座谈会上表示,经过十年的发展,人民币计价货币功能逐步呈现,支付货币功能稳步增强,下一步将继续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相关文章
- Macro巨汇:银价大涨背后原因揭秘,知名机构深度解读与未来趋势预测
- Macro巨汇:银价大跌,最新看空目标达成!白银交易者必看解析
- Macro巨汇:银价大跌引发市场关注,知名机构提供最新白银交易指南
- Macro巨汇:银价大幅回调,如何应对市场波动?专家解读白银交易新机遇
- 【2025 新机遇】MACRO Markets:全球资本的智能中枢,开启专业交易新纪元
- Macro巨汇:银价大涨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知名机构带你探究白银市场的未来走势
- 量化交易新范式:Macro Global Markets如何构建智能分析框架?
- Macro巨汇:银价大涨不止步,首个看涨目标轻松达成!市场分析师透露更多涨幅等你来揭晓
- Macro巨匯交易平台:金融市场的数字导航系统
- Macro巨汇:银价大幅下滑,首个看空目标已攻克!白银投资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