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ro Markets巨汇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金融资讯 > 正文

金融资讯

macro markets巨汇:强势美元迫使韩国重新考虑其出口与货币之间的关系

macro巨汇2024-05-17 13:50:28金融资讯45
【macro巨汇网讯】-韩元的迅速贬值让韩国的一些出口商感到头疼,这些出口商通常受益于具有竞争力的汇率。作为全球出口国和科技供应链的关键参与者,这个亚洲第四大经济体发挥了超乎自身的作用。但韩国的出

【macro巨汇网讯】-韩元的迅速贬值让韩国的一些出口商感到头疼,这些出口商通常受益于具有竞争力的汇率。



强势美元迫使韩国重新考虑其出口与货币之间的关系



作为全球出口国和科技供应链的关键参与者,这个亚洲第四大经济体发挥了超乎自身的作用。但韩国的出口严重依赖原材料进口,而随着韩元走软,原材料进口正变得越来越昂贵,而日益增长的离岸外包趋势意味着,美元收益不一定全部汇回国内。



对于那些不愿对冲汇率、但仍依赖海外原材料的中小型企业来说,这种痛苦尤其严重。



“一种恐惧感正在向我袭来。”李义铉(Lee Eui-hyun)说,他是总部位于首尔的Daeil Special Steel Co.的首席执行官,这家小公司从事工业设备中金属部件的交易和组装。李义铉表示,由于当前汇率走弱,Daeil需要支付更昂贵的进口产品,同时面临竞争对手要求其降低产品价格的压力。



在美国降息预期减弱的背景下,美元继续走强,与此同时,亚洲各国对本币疲软的担忧正在加深。出口商向来欢迎货币走软,但当货币迅速、意外贬值带来成本,并使所有人都难以进行商业规划时,就更值得担心了。日本企业也对日元疲软表达了不同寻常的不安。



韩元兑美元汇率今年已下跌逾5%,在亚洲仅次于日本和泰国,表现最差。4月中旬,该汇率跌破1400韩元大关,创下2022年末以来的最低水平,令政策制定者感到震惊,并对片面押注发出了严厉警告。



代表韩国大型企业的游说团体韩国工业联合会(Federation of Korean Industries)副会长李相镐(Lee Sang-ho)说,虽然像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 Co.)这样的大公司通常被视为因其市场主导地位而从弱势韩元中获益,但韩元最近跌至1400韩元对它们来说也出乎意料。



韩国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赵庆荣(Cho Gyeong Lyeob)表示:“为扩大设施而向海外贷款的大企业和钢铁、化学、能源进口企业、航空公司等企业受到的影响尤其严重。”他在一次研讨会上表示:“韩元走软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



*表现最差*


可以肯定的是,近几个月来韩国的出口一直保持稳定,由于美国创纪录的需求,4月份韩国的出口较上年同期增长了近14%。通货膨胀率仍高于韩国央行2%的目标,预计韩元走软将在未来几个月加速物价上涨。



韩国财政经济部长官崔相穆(Choi Sang-mok)上个月在华盛顿向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和日本财政大臣铃木俊一表达了对韩元走弱的担忧,随后就韩元和日元大幅贬值发表了前所未有的联合声明。



韩国和日本在汇率方面的一个显著差异是投资者对汇率变动的反应。日元走软通常会提振日本股市,因为市场预期日本企业以日元计算的海外利润将上升,而韩元走软往往伴随着股价下跌。



股价走势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但最重要的是,进口成本上升可能挤压利润率,而韩元贬值对提振出口的作用微乎其微。投资者还担心,韩元迅速贬值可能会破坏金融市场的稳定。



“应该记住,出口商也是进口商。”韩国中小企业联合会(Korea Federation of SMEs)的经理林庆民(Lim Kyung-min)说,“自疫情以来,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尤其上涨。”



韩国可能从韩元贬值中获得的任何竞争优势,都很容易在与其他亚洲国家竞争的市场中被侵蚀,这些国家正在继续攀登供应链的阶梯。



Eugene Investment Co.的经济学家李正勋(Lee Jung-hoon)表示:“数据显示,由于韩元走弱,韩国出口没有任何增长。”



对于缺乏针对汇率波动的金融对冲的公司来说,这种情况尤其令人不安。去年8月,韩国中小企业联合会(Korea Federation of SME)进行了一项调查,当时美元兑韩元汇率上涨3%,至1322。在这项调查中,约49%的中小出口商表示,他们没有特别的应急计划。



自2008年以来,许多中小企业一直没有签署与货币挂钩的衍生品合约,当时韩国出口商在所谓的KIKO危机中因对冲韩元升值而出售合约,损失约27亿美元。



调查还显示,不到一半的人认为韩元贬值对他们的盈利有利,而超过四分之一的人认为韩元贬值对他们不利。虽然他们希望汇率能升至1262韩元,但截至周五收盘,汇率为1363.00韩元。



对于Daeil的李义铉来说,时间不多了。如果韩元持续走软,不仅是进口商品,国内商品的价格也会随之上涨,像他这样的制造企业的负担也会加重。



在借贷成本处于多年来最高水平的情况下,这种情况正给本已难以偿还贷款的企业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



“我们最多只能维持六个月到一年的时间。”李义铉说,“除此之外,事情会变得非常困难。”